時間進入十月份,隨著秋天的到來,冬天也將不遠了。對于大多數歐洲國家來說,其即將進入全年中最為寒冷的時期,而由于多種地緣性因素和疫情等因素的多重影響,歐洲正深陷能源危機當中。
因此,歐洲民眾對于取暖設備的需求量大大提升,例如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需求也在持續上升當中,歐洲天然氣使用成本幾乎是美國8倍。為什么說美國正在“吸走”歐洲制造業呢?
一、 歐洲的“能源危機”
冬季來臨,在疫情反復的多重影響之下,由于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諸國的限制而不能對外出口,所以世界能源市場的儲備量急劇下降,這也導致歐洲各國對能源的需求越加強烈,能源危機也越來越嚴重。
而且由于供小于求的原因,能源價格也持續攀升,對國民經濟造成十分明顯的影響,對歐洲的工業來說,成本壓力愈加巨大,歐洲天然氣的使用成本幾乎是美國的8倍,差距不可謂不明顯。
二、美國吸走歐洲制造業
其中,由于天然氣現在已屬稀缺資源,所以其高昂的價格也正在迫使并推動歐洲的制造商轉戰美國市場。業內相關人士認為,歐洲深陷能源危機后的最大贏家或是美國。因為在美國國內市場當中,能源價格較為穩定,而且美國政府還會對制造業及新能源產業提供一系列的支持,這就將使那些制造業企業將能從中獲得更大利益。
目前,歐洲境內已有多家制造業企業轉戰美國市場。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個為全球最大的鋼鐵制造企業,其由于歐洲能源價格瘋漲,所以關閉了歐洲境內的生產線,轉到美國繼續完成生產;另一個則為荷蘭的著名化學公司oci,其也宣布關閉歐洲境內的廠房,轉戰美國進行生產。
對此,有學者表示在能源危機當中,基本沒有一家歐洲企業能夠躲過其所帶來的影響,但這種影響能夠持續多久,暫時還未可得知,這是否是歐洲去工業化的一個標志呢?但唯一能夠確定的是由于歐洲對俄羅斯的多重限制,未來歐洲將無法再依靠俄羅斯豐富又廉價的資源儲備來與美國進行競爭。
三、 美國或成最大贏家
對歐洲來說,其一直以來都十分希望能夠實現能源獨立,即不再依靠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但這一想法,或將使歐洲承受難以預料的巨大經濟壓力。自矛盾激化開始,歐洲的能源危機就已開始,并愈演愈烈,其境內電力價格飛漲、化石燃料幾乎算得上是稀缺資源,老百姓過冬都需要搶購原始取暖材料——樹枝等來抵御嚴寒。
近些年來,歐洲各國十分重視環保,并大力支持開展綠色能源的研發,追求低碳、綠色等能源排放標準。例如其計劃投資約5600億歐元來發展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產業,結束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但從現實角度來說這種做法雖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但由于技術方面并不是十分成熟,其已將歐洲的天然氣價格推至頂峰,價同比上漲了近十倍,使百姓的生活成本急劇增加,對經濟的影響也十分巨大。
從美國經濟的角度來看,目前的矛盾繼續激化或將是能夠解決美國債務問題和產能過剩的途徑之一。美國與歐洲之間的能源價格相差懸殊,這便是美國最大的優勢,其可不斷增加能源開采量并擴大石油及天然氣的儲備糧來吸引歐洲制造業,以此來平抑能源市場的價格,這就是經濟學中常提到的“逆差”。
若美國仍繼續將這種“逆差”擴大,或將使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轉戰美國進行生產。畢竟,生產成本也是企業盈利需要考慮的重要事情。
總結:
對歐洲而言,俄羅斯不論是地理位置還是能源價格都十分有優勢,其為何要放棄即方便運輸又價格低廉的俄羅斯資源,執意要“去俄羅斯化”,或許是其工業化的一大重要轉變方式。這種做法頗有“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意味,而美國或成為了這場博弈中的最大贏家。從這件事情中也可以看出,在深陷能源危機的背景下,歐洲的新能源產業發展仍是長路漫漫,還需繼續發展。